西 遊 記
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我們生活在這個花花世界中,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物。我們從這些多姿多采的人和物中得出一個世界觀,用來了解這個複雜的社會。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世界觀是正確的,所以便用這個世界觀做生活上的決定。有些決定影響很小。不過有些決定可以影響一生。
可是,我們怎樣知道自己的世界觀是正確的呢?
每人接觸過的人和物都不同,而且中間有不為人知的細節,所以很難用來作普遍談論。在這裡我會用一個大家熟悉的曲折離奇長篇故事來討論:《西遊記》。這書的場景橫跨十方世界和四大部洲,包括天上的三十三座天宮和七十二重寶殿,靈山上的雷音古剎、海中的龍宮,陰間的幽冥地府、凡夫住的娑婆世界中的大唐國土、西域各國,和印度。故事裡人物眾多,屬於佛家的有如來佛祖、菩薩、金剛、羅漢、伽藍、比丘、和比丘尼;屬於道家的有玉帝、王母、老君,托塔李天王、哪吒、天兵、以及各種妖怪;人間的上至皇帝、大官、下至庶人、罪犯。可以說是一個宇宙的縮影。
有些人雖然未必讀過《西遊記》,可是也聽過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書中說當時如來佛祖看見東土 (中國) 人不識三藏真經,希望有一個法力高強的菩薩 "去東土尋一個善信,叫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觀音菩薩便自薦去東土找一個人前往天竺(現今之印度),將無上真經取回東土。
在《西遊記》中法力最高的是如來佛祖。天庭十萬天兵加上太上老君都無法收服孫悟空 -- 只有如來佛祖可以降伏孫悟空並且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幫助唐僧師徒最多的是觀音菩薩。孫悟空聰明絕頂、神通廣大但性情也十分暴躁,唐三藏透過從觀音菩薩那兒取得的緊箍神器制伏他。豬八戒和沙僧經觀音菩薩指點成為了唐僧徒弟。西海龍王三太子吃了唐僧的馬,又在觀音點化下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擔任唐三藏的坐騎。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是佛教人物。有人認為《西遊記》是用來弘揚佛教的小說。
《西遊記》並不是第一本寫 "西遊" 的書。東晉高僧 "法顯" (公元 337年-422年)從印度帶回了一批佛經,並寫了《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亞、南亞歷史、地理、風俗和佛教的重要書籍。另一本書是《大唐西域記》(卷一至五) 和 (卷六至十二),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為玄奘法師遊歷印度、西域旅途 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長安城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這本書由玄奘法師口述,門人辯機法師執筆編集而成。再有一本書名為《長春真人西遊記》,書成於元朝初年(大約公元 1228年),是金國和元朝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寫的一本遊記,主要記述了其師丘處機和弟子們應蒙古成吉思汗之邀遠赴中亞途中的見聞,也順道記述了一些丘處機的生平,是研究 13世紀中亞歷史、蒙古歷史和中國道教歷史的重要典籍。
《西遊記》最初出版時沒有寫出作者的姓名,所以作者是誰至今依然是一個謎。民國初年魯迅、胡適等新進學者 (例如陳寅恪等) 依明代天啟府志,推定 "吳承恩" 是唯一作者。今天,這是主流意見;不過,有些學者認為證據薄弱,所以還有很大爭議。以下是一本近代《西遊記》的封面:
那麼,《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呢?又, 為什麼要寫《西遊記》呢? 以下列舉一些說法:
(一) 在民國前,明清兩代許多學者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道教一個極其重要人物: 丘處機 (道號丘長春)。丘處機是金末元初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及龍門派的祖師。他應成吉思汗邀請前往 "大雪山" (在阿富汗, 巴基斯坦北方) 會見。成吉思汗對丘處機非常尊重。丘處機最著名的事蹟之一是成功勸說成吉思汗停止屠殺,因此減少了蒙古帝國進攻金國時的屠殺和破壞。清高宗乾隆褒揚丘處機,寫下一副對聯: "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本文副標題的出處) 。
清代學者劉廷璣在他的《在園雜誌》寫: “西遊實處多於虛處, 蓋西遊為證道之書, 丘長春借說金丹奧旨以心猿意馬為根本。” (劉廷璣(公元 1653—1716年),字玉衡,號在園,先世居河南開封,後遷遼陽,隸漢軍鑲紅旗。 曾任內閣中書、浙江括州(今浙江麗水)知府、浙江觀察副使。晚年調任河工,參與治理黃河、淮河。他是 康熙 年間人。)
劉廷璣不但認為《西遊記》是丘處機所作,更加說《西遊記》是道教煉丹的書。
雖然現在主流意見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所作,但依然有近代人人認同劉廷璣的見解。在 1965年台灣的 "陳敦甫" 寫了一本這方面的書,作出詳細解說,認為 "丘氏創作此書的主要動機,乃是以唐三藏師徒辛苦至西方取經的過程,暗喻內丹修煉的原理、法訣及整個修行的次第和內在現象"。以下是書商的介紹:
"《西遊記釋義》(又稱《龍門心傳》)是陳敦甫生平所出版的第一本書,也是陳敦甫生平最重要及用力最多的代表作,其對內丹的認識,主要體現在此書當中。據陳氏自言,二十七歲前後遇唐炳和時,唐不僅曾傳授他小說《西遊記》,而且從修丹的角度為其講解《西遊記》。因此,在陳敦甫的理解及所承師訓中,《西遊記》絕非是一本單純之神魔或滑稽諷世的小說,反之而是一本龍門宗秘傳之修丹寶典;不僅該書的作者正是龍門宗鼎鼎大名的開山祖師丘處機,而且,丘氏創作此書的主要動機,乃是以唐三藏師徒辛苦至西方取經的過程,暗喻內丹修煉的原理、法訣及整個修行的次第和內在現象。《西遊記龍門心法》一書,正是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來嘗試詮釋及抉發《西遊記》之主要人物及各章背後所隱含的修丹要旨。該書曾先後印行兩個版本,第一版《西遊記龍門心法》,署名「拙哉」,乃是由拙哉之手寫原稿直接影印出版,助印者為香港之鏡陽子(孫鏡陽)及奮陽子。第二版出版時,改名為《西遊記釋義》(又稱《龍門心傳》),係於民國63年(1974),由全真教出版社以印刷體的形式刊行。"
1995年 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松輝" 發表了一篇名為 "《西遊記》與丘長春西游" 的論文。這是它的摘要:
"《西遊記》一書,一般認為是在唐玄奘西遊的基礎上改編加工而成的。作者通過審慎的考證,認為《西遊記》暗示的是道教全真教領袖丘處機的西遊,而與玄奘無關。主要證據有:(一) 《西遊記》思想與全真教完全一致;(二) 《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及細節與丘處西遊一致,而與玄奘西遊相左"。
(二) 另一位學者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指出《西遊記》”原是證聖賢儒家之道”。他在《新說西遊記·總批》中這樣說道:”今《西遊記》,是把《大學》誠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備細,寫了一盡,明顯易見,確然可據,不過借取經一事,以寓其意耳。..... “遊”字即是“學”字,人所易知;“西”字即是“大”字,人所罕知。是“西遊”二字,實註解“大學”二字,故云《大學》之別名。 人必於此二字體會了然,全部文義則自不難曉矣。” (張書紳是清朝山西汾陽人,他的《新說西遊記》約在 1748年寫)。
(三) 此外,也有一些人主張《西遊記》是表揚儒釋道三教合一。清代學者劉一明在他的《西遊原旨》寫: “《西遊記》者,元初龍門教祖長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書闡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俗語常言中,暗藏天機;戲謔笑談處,顯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洩者,真君洩之。” (劉一明(公元 1734年-1821年),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沃縣(今聞喜縣)人,清代內丹家、醫學家。他是 乾隆,嘉慶 年間人。)
劉一明認為《西遊記》是丘處機所作。他又在《西遊原旨讀法 》更加明確寫出《西遊記》和三教的關係: “《西遊》貫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釋則為《金剛》、《法華》,在儒則為《河》、《洛》、《周易》,在道則為《參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經,發《金剛》、《法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演《河》、《洛》、《周易》之義。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在 2024年,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蘭拉成發表了一篇名為 "《西遊記》 "三教合一" 思想分析" 的文章,支持有次序的三教合一。這是文章的摘要:
"《西遊記》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 "三教合一" 思潮的產物。所謂 "三教合一" 并非儒、釋、道三者平分秋色,實際上有所側重。具體分析三者的關係是:小說以儒家的價值取向為評判人和事的標準,儒為立本;道教修煉,使孫悟空等超越了自然生命、具有無窮法力,卻非修煉的極境,僅僅是進一步修煉的入門和準備;成佛則是小說人物的最高追求,佛法無邊并統攝一切諸法,佛教思想實為極則"。
總括來說,不同學者對《西遊記》至少有三種見解:(一) 《西遊記》是道教煉丹的書,(二)《西遊記》是 "證聖賢儒家之道",(三) 《西遊記》是表揚儒釋道三教合一。無可否認,這三組學者的見解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他們都堅信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又有一個可能是《西遊記》作者衣食無憂、無事可做、只是想寫一個奇幻故事來消磨時間? 這四種可能,那一種是《西遊記》作者的用意呢?我不知道,也相信沒有人知道。
面對《西遊記》,人們已經眾說紛紜。人類的社會是複雜的。此外,很多關於社會的資訊一來不完整,二來不知真假,所以要了解社會比了解《西遊記》更加困難。因此,百家爭鳴是必然之事。當然,《西遊記》只是一本小說。我們的見解是對是錯對我們沒有絲毫影響。讓我們回歸到真實世界,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是否正確可能對自己有重大影響。如果認知貼近真實社會,便可以把握很多機會和減少做錯誤決定的次數。不過如何知道這 "百家" 中那一家是可靠呢?
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或能力去了解社會中各種資訊,又或者想聽聽別人的觀點,因而經常看看傳媒上評論員的見解。這些評論員有一部分在傳統傳媒出現,又有一部分經營自媒體。坊間的各種評論員都在推銷他們的世界觀 (有可能是自己的觀點,也可能不是自己的真正觀點,而是為迎合 觀眾/讀者 的喜好而發表 觀眾/讀者 喜歡的言論**)。正如討論《西遊記》的作者和書中義理一樣,每個評論員都有一套似乎是合理的邏輯,他們都鼓其如簧之舌說得頭頭是道。類似《西遊記》的事件常常發生。本網站有一篇名為 "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 的網頁,講述一個公司創辦人和網紅評論員近期的言論,指出很多事情雖然事實只有一個,但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無論把事情說是鹿或是馬,聽起來都有道理,可說令人無所適從。如果問一般 觀眾/讀者 怎樣知道這些評論員是可信的,又說不出來。似乎大多數人只是依自己的喜愛而選擇一些評論員 (一兩個或一組)。久而久之,便會受其薰染而接受他們的世界觀。
(** 我舉一個評論員言行不一的例子。中國有一個名叫 "司馬南" 的網紅評論員,有數千萬粉絲,被他們稱為 "愛國學者" 和 "反美鬥士”。他曾對一些名人 (例如演員范冰冰) 的逃稅行為表現得深惡痛絕。不過在 2025年因自己逃稅被北京市稅務局處罰 9百多萬元。他還有其他言行不一的事件,以後有機會將另行討論。不僅評論員如此,各行各業也是一樣。2025年 7月有報導說 "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計畫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筆者同年四月曾到少林寺遊覽,以下是當時拍攝的方丈室前門, 有一對以釋永信法號嵌名的對聯:永遠繼承祖庭弘揚正法,信願勤修聖果普渡群生"。少林寺自稱為 "禪宗祖庭",他 "弘揚正法" 時所說的應該是中國禪宗的佛法;如果報道屬實,釋永信所弘揚的義理和被指控的行為有很大差別。)
《西遊記》的討論引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 我們當然認為自己喜愛的評論員說得合情合理 (例如在上面《西遊記》的討論,不同組別的人都覺得自己組別的學者說得合情合理)。同時,我們覺得觀點不同的評論員在胡說八道。不過社會有自己的運作的規則,而這些評論員的各式各樣對社會如何運作的說法不可能全都正確。如果想知道誰虛誰實,是否應該用客觀標準 (而不是我們的偏好) 來評估這些評論員的見解是否正確?
(二) 怎樣建立 "客觀" 標準呢?
(三) 如何去評估呢?
(四) 人類的能力有限。要正確認識這個世界可能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但是否有些具體方案使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