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初頁 知識
上面 “知識” 一頁中指出, 獲取知識的渠道可以大約分為三種:感知、推論、和證詞。此外,我們大腦記憶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知識。這目錄中一部分的網頁會按此分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渠道和變化並不是獨立進行,而是互相交叉薰染而影響我們接收的知識 (這也是為什麼 "分真假" 這個問題是如此複雜的原因之一)。所以,這裡每一個網頁的內容都涉及我們身心的多種運作,這個目錄的分類只是為了方便閱讀。
(一) 感知
(甲) 族類假象 (標題取自 培根 的《新工具》)
["族類假象" 是人類經由與生俱來的心靈缺陷而導致的假象,使我們難以分清事物的真假。其中一個後果是令人容易受騙。在下面的一分鐘精簡版短片,一個被一些媒體指稱是 "騙子" 和 自稱 "如果有人說我是個騙子, 我是挺高興的" 的網路紅人指出人們被騙原因之一是他們的心靈缺陷被別人利用了 (注意: "族類假象" 的心靈缺陷有很多種,他只提到一少部分;同樣,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只能討論其中幾個心靈缺陷)。]
(乙) 外熏假象
[外熏假象是人們從小受到社會中的人和物熏染而形成一些錯誤概念所引起的假象。正如 "族類假象" 一樣,外熏假象有很多種。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只能討論少量例子。]
雁門關風雲 (附 "Plight of Raul Rodriguez")
(二) 推論
大多數人都不會懷疑自己的推理能力。可是以我的經驗,推理是最困難的智力活動之一。我發現我常常出錯。在審查自己錯誤的過程中,我嘗試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推理方案,但是感覺到這些方案並不成熟,還需要磨練改善,才知是否真的有用。所以暫時不會在這分類加入網頁。(很多人把推理能力與智能掛鉤,其實兩者關係不大。筆者曾經與多位世俗認為是高智能人士共事多年,包括頂尖大學教授和研究員,法官,名律師,曾在 2001 - 2006年因創造美國最大媒體公司有功而入董事會的董事,和曾開創一個全新行業但因為衝擊美國制度過大而被美國國會立法打擊該行業的人士,等。他們在自己事業範圍內的推理能力的確是強,但一離開本行,便不見得比普通人好。正因為如此,雖然我知道自己推理能力弱,也不覺得苦惱,反而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我建議讀者客觀地評估一下自己的推理能力,即使發現能力不足,也不表示自己笨。希望這個觀察對讀者有用。)
(三) 證詞
正如 "知識" 一頁所寫,我覺察到自己依賴 "證詞" 獲取的知識超過一半是錯的 (主要是自己能力不足以區分什麼是可信,現正在努力改進中)。下面有一些實例指出鑒別真假 "證詞" 的困難。因此,我對很多 "證詞" 都有所保留。
(甲) 證詞之一種:敘述
(乙) 證詞之一種:歷史
(丙) 專家/學者 的證詞
(丁) 其他證詞
(四) 記憶
(五) 其他
(未 來 將 會 添 加 新 的 網 頁;此 外,上 面 的 網 頁 內 容 也 會 不 定 時 更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