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聽 三 分 假 ; 眼 見 未 為 真
孔子歎曰: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根據 Ganganatha Jha 的注釋,感知是用 眼、耳、鼻、舌、身 直接感受而得的知識。俗語有云: "眼見為實"。 很多人認為這是最可靠的知識。
真的嗎? 請看看下面的一個實例。
兩名以色列心理學家在 1973年發表了一篇報告,其中一個研究對象是一間飛機駕駛學校的一群飛行教官。一般來說,商業飛行學員需要超過一千小時的駕駛飛機訓練才可以畢業。駕駛飛機其中最困難的是降落,所以在訓練期間不少時間是練習飛機著陸。
這所學校鼓勵教官向學員提供教育界推薦的即時正面鼓勵。當一個學員把飛機降落得異常平穩時,教官們便立即口頭誇獎學員。很快教官們就注意到,在對學員誇獎之後,通常這學員下一次飛機的著陸會比較差。在多次看到這種現象後,教官們得出的結論是:口頭鼓勵對學習不利。
(注:上面報告的其中一個作者後來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說:"他研究認知心理學中關於形成判斷和做出選擇的心理過程,讓我們加深對人們如何做出經濟決策的理解"。 他也是近代行為經濟學的先驅。)
以下是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出的一篇關於用 正面鼓勵 以增強教學的一段。我把它作為教育界觀點的例子:
教官們認為口頭鼓勵對學習不利。教育界主張正面鼓勵 (包括口頭,書面,及表情)。教官們的結論是否正確?教育界的推薦是否正確?如何知道誰比較正確?
教官們的結論是他們用親身體驗得來的結論。如果是錯的,我們很多親身體驗得到的知識也可能是錯的!
我不知道教育界的觀點是否正確,不過教官們的結論很大可能是不正確。
教官們所作的結論是運用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出來的結果:亦即每個人都能從觀察中得出一些規則。這也是學習事物和適應環境的基本技能。很多動物都有這種能力,而且幾十萬年來它們藉著這種能力幫助生存。這種天生的能力在簡單的環境和單純的因果關係時的確是很有用。不過到了現代社會,便顯得蒼白無力了。不幸的是,我們依然確信和高估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飛行訓練。學員降落是否平穩是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學員在降落時的精神狀態,風速是否改變,環境有沒令學員分心 (例如忽然有隻飛鳥出現),等等。我稱這些因素為 "附加" 因素。
在訓練期間每個學員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水準。這個水準是慢慢提升的 (可能要練習降落幾十次才能提升一級)。所以在某一次降落的成績是學員那時期的水準加上當時的"附加" 因素。這個 "附加" 因素可以是正或負,可以是多或少。當 "附加" 因素是正和多時,飛機著陸便很平穩。反之著陸便很顛簸。
統計學家曾經花了很多時間研究 "平均" 和 "附加" 因素的問題。他們發現很多事物都遵循一個 "迴歸到平均值" 的規則。這就是說假如有一次表現遠高於平均數 (亦即 "附加" 因素是正面和很多),下一次同樣是遠高於平均數的機會不大 (注意:不是沒有機會)。大多數情形是下一次表現差些甚或低於平常水準。所以有些人把 "迴歸到平均值" 的規則戲稱為 "回歸平庸" 規則。
如果 "迴歸到平均值" 規則是正確,學員被誇獎後的表現多數是差些或者不合格,除非教官鼓勵的影響高於其他因素 (甚至超過 "回歸平庸" 規則)。所以教官們的結論很有可能是錯的。
在這個例子中,教官們把自己的行為 (口頭誇獎學員) 潛意識地提升到成為影響飛機著陸表現的最重要原因,因而有這個結論。
很是慚愧,我發現我也常常犯相同的錯誤。這是我懷疑自己知識的其中一個因素。
我尋找這種和其他錯誤的原因,一直不得要領。在無助中閱讀古人著作以尋求啟示,讀到了另一本和知識有關的書:英國人 弗蘭西斯 · 培根 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全名為《新工具:或解釋自然的一些指導》)。這是《新工具》的扉頁 (培根雖然是英國人,但是用拉丁文寫這本書):
培根與笛卡兒齊名。他是歐洲經驗主義的先驅。在書中他提出了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共有四類。 第一類叫作族類假象。他解釋:
"族類假象植基於人性本身中,也即植基於人這一族或這一類中。若斷言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這是一句錯誤的話。正相反,不論感官或心靈的一切覺知總是依個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而人類理解力則正如一面凹凸鏡,它接受光線既不規則,於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時摻入了它自己的性質而使得事物的性質變形和褪色。" (第一卷,四十一段;許寶騤譯)
在這一段,培根指出人們感官得來的知識常常因 "個人的量尺" 影響而產生假象。教官們分析看到的現象是用 "個人的量尺" (覺得自己的影響力很大) 而非 "宇宙的量尺" (雖然 "迴歸到平均值" 並非是真理,但也是很多事物運作的規則),因而產生假象。
族類假象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缺陷。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力度才能減少這種缺陷的影響。我們還有其他類型的缺陷需要更改,將來會慢慢談論。
如果有興趣閱讀 "新工具",請點擊以下鏈結:
新工具 (許寶騤譯)
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也有相似的見解。中國有一本佛學要典,名叫 "成唯識論"。它是唐朝玄奘法師把印度 "瑜伽行派" 中十大論師的一些著作糅譯而成,由入室弟子窺基法師筆受 (大約在公元 660年)。書中指出世人都有從無始時來的 "俱生我執",寫道:"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這個 "俱生我執"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靈缺陷,令我們產生假象,把夢幻泡影誤以為是真實,和 培根的 "族類假象" 有部分相似。用現代術語來說,這是來自人類數萬年演化的結果。 (注:"瑜伽行派" 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派別,相傳是彌勒菩薩始創, 並不是本網站 "知識" 頁中所寫的印度教瑜伽學派)。
如果有興趣閱讀 "成唯識論",請點擊以下鏈結:
在以後的網頁,我會討論人們的其他缺陷 -- 因為想提升能力的第一步是認清自己的缺點。否則,很多人便利用我們的心靈瑕疵來欺騙我們。在下一個網頁,我會討論人們的另一個感知上的缺陷 -- 盲人摸象 。
(本文的副標題有孔子的一句話,後面將會在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一文中的 "顏回食污" 有詳細討論)